青龙黏豆包历史
- 分类:公司动态
- 作者:
- 来源:
- 发布时间:2020-10-16 15:58
青龙黏豆包历史
- 分类:公司动态
- 作者:
- 来源:
- 发布时间:2020-10-16 15:58
黏最早是满族祖先祭祀用的祭品,由于黏豆包在冬季易于储存和携带,因此也是满族人出门打猎的食物。后来,努尔哈赤带兵打仗时,黏豆包就成了冬天里的军粮。可以说大清的半壁江山,也有黏豆包的一份功劳。
早在清代的康熙年间,黏豆包就作为清代军民所特有的食物被带入青龙。当时的青龙县龙王庙、祖山一带隶属于直隶省永平府下的临榆县属正蓝旗。在青龙,黏豆包叫“黏饽饽”也叫“满族黏饽饽”。青龙县东部地区,尤其是龙王庙、祖山一带仍然广泛沿袭着这一传统食品。“满族黏饽饽”这一饮食文化在青龙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,做黏饽饽的整个过程叫“淘米。青龙黏饽饽不同于其他豆包,除了原料独特外,制作季节、方法都有独到之处。制作时间一般都选在天寒地冻、滴水成冰的寒冬腊月,同样的原料,季节不合时宜也做不出青龙饽饽味儿。这也是我们的祖先长年累月,一代代人积累的宝贵经验。一入腊月家家户户忙个不停,首先是泡米,选上好的大黄米、玉米碴子、江米,凉水浸泡8天以上,捞出后经开水淘洗,再捞出用箩筐沥干,准备磨面。经过石碾磨好的面粉,再用筛箩筛分,取面粉最细腻柔和的部分作为面粉备用,最后再将磨好的面粉按照一定的比例掺和均匀。整个准备过程繁琐而精细,更是黏豆包口感的基础工序。和面时用开水烫面,然后在自家炕头蒙上棉被发酵一夜才能用。白豆馅是青龙一绝,制作过程相当繁琐,但是白豆馅洁白如玉,豆香独特,让青龙的老百姓倍受青睐。除此之外制作黏饽饽的时候也是非常热闹的,左邻右舍,亲朋好友都来帮忙,坐在热乎的炕上边包着黏饽饽边唠着家长里短,有说有笑非常热闹。蒸黏饽饽烧的是横子(山里的一种灌木),要的是“横财”的谐音。黏饽饽蒸熟后要点上红点,要的是“鸿运当头”。每家每户都要做一百斤左右,人口多的还要更多一些,经过一夜的冷冻将金黄透亮的黄米饽饽装入大缸内储存,这象征着丰衣足食,四季平安。
相关资讯

关注微信公众号
更多精彩等着你!
青龙满族自治县双合盛生态农产品有限公司 Copyright ©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2020027636号-1 技术支持:中企动力唐山